古币的需求与价格
张化中
一、需求定义与价格对古钱币需求的影响
经济学对需求的定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而且有支付能力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如果消费者没有支付能力,即使有获取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愿望,也不能形成有效需求。需求有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区别,所有个人需求的总和构成市场需求。
古钱币的市场需求还有消费性的收藏需求和营利性的投资需求之分,虽然两者的***终目的不同,但当收藏投资人作为购买者时,它可以与收藏消费人一样形成市场的购买力量,所以在我们讨论需求与价格的关系时,把收藏投资的购买也视作需求行为。
关于需求和价格的关系。美国经济学家G﹒斯蒂格勒《价格原理》:“消费者永恒地遵守着一条社会生活中***通用的法则,当一种东西的价格上升的时候,他们将买的较少。”影响需求的,除了价格外,还有收入、偏好等因素。为此,经济学家将其他因素视同不变,给出了如下一条简单明了地表示需求与价格关系的曲线:
(图略)
这条曲线被称为“需求曲线”。图中,横轴Q表示需求量,纵轴P表示价格,两轴之间的曲线dd就是一条需求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到,当价格从P1降到P2时,需求量则从Q1增加到Q2,曲线dd反映了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价格与需求之间呈现的反方向变化关系,经济学家们大都将其表述为一种物品价格越高,需求量就会越小;价格越低,需求量将会越大,又被称作需求规律。
上述需求规律,对于正常情况下的绝大多数钱币收藏者的购买行为是适用的。价格高的钱币品种的市场需求量要相对小一些,价格低的钱币品种的市场需求量会相对大一些。价格较低时,他们会增加一些品种的购买;价格较高时,他们会减少一些品种的购买。如果价格上涨到其支付能力无法承受时,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就可能放弃收藏、中断钱币购买。
但是,也有例外情况,由于古钱币的稀少性,以致十分珍贵的特点决定,对于一部分十分富有且持价格比拟心理(心理学上称自我意识比拟)的收藏者来说,为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他们在古钱币价格越高时的需求可能越大;而当价格跌到萝卜、白菜价格时,将会放弃购买。不过,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此外,市场上也有因预期价格上涨或下跌而买涨不买落的情况,特别是那些从事投资的购买者更是如此,这种现象在普通商品交易中也大量存在,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短期现象。
二、影响古钱币需求的其他因素
古钱币收藏的需求及需求变动,除了取决于古钱币自身的价格高低和涨落变动外,还要受到其他一些相关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是:
(一)收藏者的收入。古钱币以及其它收藏行为都是在解决吃、穿、住等基本生活需要后所进行的活动。因此,一般地说,其需求取决于基本生活开支后的剩余收入。一百多年以前,比利时经济学家恩斯特﹒恩格尔提出了一个******定理: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越高,它用于食物的部分就越小。这个定理又被称为恩格尔曲线或恩格尔系数,它直观的表达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们的食物等基本生活需要满足后,增加的收入将大部分要花费在其他事情上,使食物等基本生活需要开支以外的消费不断增加。
对于古钱币收藏来说,收藏者的收入对需求及价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古钱币收藏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性消费,尽管其花费相对其它古玩要低,具有一定的大众化的特点,但它毕竟也是一种基本生活开支外的有剩余收入的消费,再加上人们是否愿意从事该项收藏的因素,就决定了古钱币收藏的需求是一个较小群体的需求,并且会按照收藏者支付能力不同对应高中低档钱币的购买而排列成一个梯形的需求结构。
二是基本生活需要开支外的剩余收入的增减将影响钱币需求的增减,从总体情况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其需求是不断扩大的,并有增速快于基本生活品需求增长的趋势,从而使古钱币价格的上涨有可能快于基本生活品价格。
三是随着收藏者收入的不断增加,对高中低档钱币的需求会同步增加,但在不同时期的各自增幅会有所不同,价格将调节其保持梯形结构,一些珍品钱币价格的涨幅可能会更大一些。
(二)收藏者的偏好。偏好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喜好和兴趣。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如中国人喜爱国画,西方人喜爱油画;在农村生活的人搞装饰喜爱大红大绿,在城里生活的人搞装饰则喜爱简洁淡素,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偏好现象在收藏领域屡见不鲜,偏好的不同会影响到对钱币需求不同。例如,由于千百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贵贱金属观念,人们对金银币的喜好会更胜于对铜铁钱的喜好。因此,在收藏圈里有铁的卖不过铜的,铜的卖不过金银的说法。再如,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收藏者对“周元通宝”、康熙“罗汉钱”等寓意消灾或吉利的钱币更加喜爱,也属于一种偏好。
但是,偏好不是固定不变的,特别像古钱币收藏这种文化性消费活动则更容易受时代潮流和时尚影响而发生变化。如民国时期,受清代中后期考据风气影响,收藏者普遍重视历史和研究价值较高钱币的收藏,乃至重视一些冷僻钱币的收藏。而当今,受市场经济和“快餐文化”的影响,偏好转移,收藏者们则更加重视钱币表象价值,喜爱大钱、美钱,对品相的要求也提高了。偏好是时代的产物,是不依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影响需求和价格的重要因素,钱币收藏者、特别是投资者不能不重视。
(三)收藏者对钱币的认知程度。与玉器、瓷器等古玩相比,古钱币是一种内涵较深、貌不惊人的藏品,对其所包含的历史知识和研究价值了解的深浅,也会影响到需求的大小。所以,一些大的拍卖公司对一些重点钱币都要在网上或拍卖图录中专门就钱币的历史背景、地位等情况做出介绍。古钱币中还有“名誉品”之说,就是对那内涵较深而又广为人知钱币的一种称谓,如新莽“金错刀”、南北朝“北周三品”、宋代“皇宋通宝”九叠篆钱等,同等条件下,将会比其它钱币的需求要大得多。
另外,对古钱币文物价值的研究及介绍,也是提高认知度、影响古钱币收藏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战国戈形钱币,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浙江绍兴一带陆续出土不少,流入市场,因不被认可,少有问津。九十年代中后期,有研究者在《中国钱币》上发表文章认为是越国钱币,但因传播范围有限,摆在古玩店,百十元一枚,仍难售出。直到本世纪内,当地钱币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得到较大范围认可后,情况才发生变化。结果,该币在2005年嘉德春拍会上每枚竟拍出了上千元以上的高价。还有像辽钱等一些冷僻钱币,一经宣传介绍后,很快就变成了热钱,也反映了认知度对需求的影响作用。
(四)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一般地说,当人们预期市场价格将上涨时,会刺激提前购买;相反,则会推迟购买。如因气候因素影响,农作物长势不好时,人们预期农产品减产涨价,就可能产生提前购买的动机。价格预期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市场现象,在钱币收藏领域中也是存在的。这种情况,在钱币拍卖市场和其它形式钱币市场的互动方面,表现较为明显。如果某类钱币在大型拍卖会上价格涨幅较高,成交率又不俗时,人们往往就会预期此类钱币可能还会上涨,于是就会出现在网上或其它市场中购买增多的情况。还有其他古玩涨价带动古钱币价格跟涨,也是通过价格预期来完成的。
当然,相反的情况也有,如当媒体上披露,某地某种钱币有较大数量出土,尽管这些出土钱币已完全纳入了文物部门的监管,不会流入市场,但仍会产生一种价格下跌的预期效应,影响此类钱币在市场上的行情。
(五)其他因素。如邮票、流通纪念币等相关商品的价格,既可能产生替代效应,也可能产生互补效应;再如古钱币的造假水平及发展程度,也是影响需求、特别是影响高中档钱币需求的重要因素;还有宏观经济形势,银行利率、股市行情等,也都可能影响到古钱币的需求。
以上对影响市场需求各因素的分析,都是以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为前提的。现实市场中,不同因素对需求的作用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曲线只说明了价格与需求之间的反向变化关系,但没有说明需求对价格的反应程度是怎样的,即价格变化引起需求量变化是大、还是小的问题。为此,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衡量需求对价格变化反应程度的工具—需求价格弹性。它通常用需求量变化百分比与价格变化百分比之间的比值来表示:
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化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如果上述两个“百分比”计算得出的比值(******值)大于1时,说明一个小的价格变化会带来一个大的需求量变化,如价格上升2%,需求量下降4%(或价格下降2%,需求量增加4%),被称之为需求对价格富有弹性;反之,比值如果小于1时,说明一个大的价格变化只会带来一个小的需求变化,如价格上升4%、需求量下降2%(或价格下降4%、需求量增加2%),被称为需求对价格缺乏弹性。
经济学家们通常爱用某些生活必需品(如食品)与非必需品(如旅游)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他们计算的结果是食物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缺乏弹性,因为无论价格高低,人们都得购买。而旅游的价格弹性大于1,富有弹性,价格高了,人们可减少旅游;价格低了,人们将增加旅游。
需求价格弹性计算公式,主要是一个用来进行理论说明的工具。实际生活中,对某类物品的价格弹性大小的判断,人们大都是根据市场观察和经验来做出的,很少用公式去计算,因为那样做,统计调查成本太大。
按照需求的价格弹性理论分析,古钱币需求属于富有价格弹性的需求。当然,不同品种之间,价格弹性的大小也有一些区别。
******,与基本生活品相比,古钱币价格普遍具有较大弹性。这几年,国内古钱币的价格不断上升,需求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这主要是受人们收入增加决定和古玩收藏热氛围影响所致。如果剔除价格之外的因素,单就价格与需求关系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古钱币需求确实是一个价格弹性较大的需求。
如1997年嘉德春拍会上,曾有部分古钱币上拍,但全部流拍,其原因除人们还不熟悉钱币拍卖的因素外,主要是估价及底价过高,偏离当时市场行情过大。古钱币毕竟不是生活必需品,是可买可不买的。2003年以后,拍卖估价和保留底价的确定开始与市场行情靠近,拍卖成交情况就有了很大变化,年平均成交率达70%以上。但其成交率与同期“古泉园地”等网上拍卖达90%以上的成交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虽然拍卖会的风险(如赝品、欺诈等)要比网上小得多,但收藏者对价格还是看得很重,宁可风险大一些,也多愿选择价格略低一些的网上交易。
以上两个例子,无论从同一交易方式纵向对比看,还是从不同交易方式横向对比看,都说明古钱币需求是一个富有较大价格弹性的需求。
第二,不同价格档次的古钱币之间,其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也不一样。一般地说,高中档钱币的价格弹性要比低档钱币大一些。市场提供的经验是,高中档钱币在地区之间、不同交易方式之间的价格差价,乃至其在不同时期的价格伸缩性,都要比低档钱币大一些。这种情况的存在,除因高中档钱币价格占支出比重较大,收藏者十分在意价格高低和涨落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钱币市场的需求是按高中低档钱币顺序呈梯形排列的,收藏者从下一级次向上一级次迈进,价格是一个很大的制约,价格低一些会支持更多的人迈进,价格高一些则会阻挡一部分人迈进,有较大的弹性。而低档钱币是绝大多数收藏者进入钱币收藏领域必备的钱币,人们是否愿意进入这个领域,主要是爱好而不是价格,所以其价格对需求影响的弹性很小。这也是人们经常看到的低档钱币价格涨落一点对需求不会产生多大影响,而高中档钱币价格涨落一点却会对需求影响较大的原因所在。
古钱币价格形成比较复杂,以上分析只是一个总体性的理论分析。因此,具体到不同品种上来看,一些特殊钱币的价格情况也不一定完全能与上述分析对应起来。像罕见“孤品”及个别冷僻钱的价格,有时完全是由偶然情况决定的,价格与需求之间的变化极不规则,是很难清晰地描述出价格与需求之间的弹性对应关系的。如辽代“天显通宝”钱,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期,有人发现了这枚钱币,当时在国内属孤品。钱币收藏家骆泽民欲购,对方出价是从前门大街到永定门的房子,只好作罢。持有者找不到买主,过了两年多,还是以合银元600元的价钱卖给了骆泽民。几年之后,骆又以3000银元的价钱卖给了一个日本人。再如2005年的嘉德春拍,一枚称之海内孤品的辽代“会同通宝”钱,估价30万元,拍出了55万元的成交价;而2006年的秋拍,同样一枚被称属孤品且属久负盛名的五代“应圣元宝”背拾钱,估价22——28万元,却只拍出了22.4万元的成交价。所以,像这类“合者盖寡”的孤品钱币,供给与需求之间形不成充分竞争,因此,价格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也很不规则,不同的时间、场合和不同的购买人群组合会有差别很大的不同表现,就价格高低而言,除支付能力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购买愿望强烈与否,并取决于持有者是否急于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