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价格协会
文物要闻
相关链接

*********新区建设发展系列报道之十二:培育发展新动能谱写改革新篇章湖南湘江新区全力推进改革发展建设

 

来源:地区经济司子站

 

国家发展改革委按:*********新区(以下简称“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任务的*********综合功能区,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引领******改革开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产城融合和城乡一体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国家共批准设立18个*********新区。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2015年以来,各新区勇担使命,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保持了经济良好发展势头,探索形成了一批体制机制创新的好做法好经验,向社会传递出经济向好、稳中有进的积极信号,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示范,为全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进一步促进新区健康发展,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重庆两江新区组织召开了第二次*********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暨新区工作推动会。现将会上各新区提供的工作进展材料摘编刊发,供大家交流和参考。

 

2015年4月8日,国务院批复设立湖南湘江新区。湖南湘江新区获批成立以来,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紧扣“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全力推进新区改革发展建设。2015年12月,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成立;2016年4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湖南湘江新区发展规划(2016-2025年)》;5月,获批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6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湖南湘江新区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区发展迈上新征程,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2015年,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3亿元,同比增长11.5%;规模工业增加值855亿元,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1762.7亿元,增长21.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90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472亿元,增长1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6.5亿元,增长13.5%;财政总收入217.32亿元,增长7%。

一、建设发展进展

(一)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是重大招商实现突破。2016年来签约重大项目160个,合作投资总额8125亿元。与52家企业、金融机构、高校签署合作项目57个,合作金额7008亿元,涉及城市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和节能环保、高新技术、区校合作、军民融合、现代服务等多个产业领域。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装备制造在高新区规模工业中占比下降至41%,房地产加速去库存,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国联通、中兴通讯等重大产业项目加速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同比增长129%、26%、21%、13%,新建成、引进和开工建设步步高、华谊兄弟、宜家、卓伯根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三是创新创业蓬勃发展,打造长沙高新区创业中心、梅溪湖创新中心、58众创等32家创客空间。2016年以来,新登记第三产业市场主体81.3%,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移动互联网企业1600余户。

(二)城乡品质不断提升。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率先按照“反规划”理念编制实施发展建设规划,率先实施生态控制线规划,落实生态涵养用地、农村农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各占三分之一的城市总体空间布局。重点规划建设“长沙西中心”,打造城市形象展示窗口。二是完善功能配套。推进以金桥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地铁、中运量等互联互通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建设试点,坪塘、三汊矶等棚户区项目改造扎实推进。三是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行综合性生态补偿机制,扎实推进湘江西岸堤防整治等项目,统筹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等工作。

(三)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一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湖南湘江新区加快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新区在省级层面实行计划单列管理、支持推行自贸区改革经验、各项改革优先试点、省财政设立新区发展专项、实施地级市国土管理权限、推动出台《湖南湘江新区管理条例》等17条“硬招”。二是统融格局加快构建。建立全域性的会议机制、调度机制、协调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凝聚了“*********新区+”的新合力。三是政务服务不断优化。******推进行政审批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快建设政务服务中心,打造******效、***便捷、***优质的办事服务环境。

二、下步工作思路

新时期,湖南湘江新区将推动建设再提速、改革再攻坚、发展再升级,努力打造两型社会标杆、高端品质新城、现代产业高地。

一是坚持“双创”驱动,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大力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打造由麓谷创新谷、岳麓山大学城、岳麓工业集中区组成的“创新三角”,构建“生产集群——创新平台——城市服务与创新服务”三个层面的创新功能支撑体系。扶优做强创新主体。培育中联、三一、中兴等企业集团和创新联盟,完善产业创新链;实施“领军企业引领”计划、“瞪羚企业”培育计划、“柳枝行动计划”。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二是加快转型,释放产业升级新活力。围绕产业集约化、集聚化、集成化,按照“主动减量、优化存量、引导增量”的要求,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扩大有效需求与提升有效供给两端发力,构建以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对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三是“两型”引领,增创绿色生态新优势。坚持绿色发展,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努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新区宜居生态构筑绿色优势。

四是统筹协调,构筑融合发展新格局。突出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的主题,积极探索行政区与功能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和调动新区范围内各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共享成果的生动局面。

五是改革创新,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设立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基金,发挥开发性金融机构作用,探索全链条融资新模式。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土地“征转分离”和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等试点,完善地价形成机制和评估制度,建立统一的区片地价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设计和绿色生态指标体系,构建多元化的生态建设投资和管理机制。

 


协会简介| 证件查询| 咨询服务| 会员单位

Copyright©2014-2015 版权所有中国价格协会 皖ICP备050466661号 技术支持:资海网络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