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形成全要素、多领域、******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使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到2020年,基本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领域资源共享体系、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社会化体系、国防动员体系。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任主任。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平衡、兼容发展,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如何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突破制约军民融合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如何运用市场手段优化军地资源配置?如何引导经济社会领域的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更好服务国防建设?如何促进国防建设成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就此,中国改革报和中国国防报派出多名记者深入采访了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13位代表委员。从3月8日起,两报合办“代表委员共话军民融合”专栏,进行系列报道。
“代表委员共话军民融合”系列报道之三
构筑军民融合培养人才的战略高地
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军队兴。在国防和军队改革大潮中,只有努力培养、造就和储备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才能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专门指出“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改革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推动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和细化落实,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其情切切,其言殷殷。
新型军事人才从哪里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加强教育资源统筹,完善军民融合的人才培养使用体系,提升军事人才质量。而在构建这一体系的过程中,统筹利用国民教育和国防教育资源,使军事教育和国民教育深度融合,走开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的路子,提高军事人才培养开发的整体效益,是不少军地科研和教育领域的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
拓宽渠道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
“从中南大学走出的800余名国防生到部队后普遍发展较好,研究生60%走上了师团职领导岗位。”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看来,国民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主体,是军事教育的强大后盾。军事人才培养应更好地植根国民教育丰沃土壤,获取持续有力的外部支撑,而国防生培养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成功的尝试还有不少:作为国防科工局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获批重点建设国防特色学科13个,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国防特色学科体系;湖南省周南中学、常德一中两所中学开办空军青少年航空实验班,对口前伸培养部队需要的人才。
地方院校植入军事学科,部队院校也在开门办学。全国人大代表、国防科技大学原教授周兴铭介绍,近年来,国防科技大学先后与一批海外名校合作,遴选******青年骨干教员出国留学,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军民融合式军队人才培养的路子越走越宽,也对培养机制和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黄伯云代表认为,国防生培养指向需要更加明晰,文件上明确以培养军队技术干部为主;各军兵种国防生培养“山头林立”的现象还是存在,需要统一规范。
借才引智
让更多******人才服务部队
改革强军,要在得人。实现强军兴军战略目标***紧迫的是以人才集聚优势谋求备战打仗胜势。
借才引智,吸引更多的社会******人才为部队服务,既是适应社会利益关系调整和国家政策制度创新的需要,更是适应武器装备技术含量提升和军队知识密集程度提高的需要。
“2016年湖南省入伍新兵中,40%以上是大学生。征召大学生入伍提高了兵员素质和部队人才储备水平。”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军区司令员黄跃进直言,“在国防后备力量人才培养上也应进一步加大引进、借助社会人才的力度。如提高在科研单位、高新企业编组民兵预备役专业分队的比例;建立适用于战时征用的人才储备机制……”
作为人才培养孵化基地的院校更是走在了借才引智的前列。周兴铭代表所在的国防科技大学早几年就开始与国内一流大学合作,先后引进数十名院士及国际知名学者担任学校特聘教授。“这些措施保证了学校始终瞄准信息化前沿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周兴铭代表建议,要打通军地之间的人才通道,注重以优惠政策从外界借才引智,多渠道引进更多高精尖人才。
共育共用
军地人才开发共享互补
“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也是国防竞争制高点。要坚持人才资源共育共用,建立军地人才培养协作机制和共享机制,探索军地人才双向流动办法,******限度地把有限资源转化为部队战斗力、地方生产力。”黄伯云代表介绍,湖南正着力于打造相互支持、相互依托、资源共享、军地协同、互惠共赢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新格局。目前,已建成5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为主体的创新平台体系,并依托多个博士点和博士后工作站,创造性地开展了省级国防重点实验室创建工作。这批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也成为军民两用人才的培养基地。
军民融合高端创新人才培养是军民深度融合的重要一环。在周兴铭代表看来,首先,要立足当前,充分发挥知名专家在军民融合高端人才培养上的引领作用;其次,要有计划地加大军地重点大学、相关学科联合培养人才的力度;再次,要创造条件助力新型军事人才更多地参与国家重大军民融合项目研发,通过实践磨练提升其综合素质。(中国国防报记者宫玉聪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李韶辉)
【链接】
军民融合一年来
2016年3月13日,习近平在出席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要把军队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国防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16年5月,中央军委颁发《军队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益、更可持续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
2016年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交通法》,为战略投送能力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016年9月13日,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成立大会在京举行。这次联勤保障体制改革的原则之一就是要坚持走军民融合的路子,推进社会化、集约化保障。
2016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军委后勤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力推进后勤军民融合,依托国家主渠道、借力地方政府、融合社会力量,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工程。
201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习近平担任主任。
2017年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平衡、兼容发展,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