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形成全要素、多领域、******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使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到2020年,基本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领域资源共享体系、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社会化体系、国防动员体系。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任主任。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平衡、兼容发展,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如何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突破制约军民融合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如何运用市场手段优化军地资源配置?如何引导经济社会领域的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更好服务国防建设?如何促进国防建设成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就此,中国改革报和中国国防报派出多名记者深入采访了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13位代表委员。从3月8日起,两报合办“代表委员共话军民融合”专栏,进行系列报道。
“代表委员共话军民融合”系列报道之四
开门破障 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天然的军民融合载体,在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启。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深入推进?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某装备研究院所长李贤玉和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副省长、四川省军民融合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捷。
拆掉院墙
打破军工行业封闭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由计划经济时代体制脱胎而来,军工企业在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占有垄断地位,多数情况下,社会民营企业只能零星参与,难以做强做大。”李贤玉代表向记者介绍。
在四川,“民参军”却是另一番景象。数据显示,目前,四川省内从事国防科研、生产、维修和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已超过500家,其中民营企业超过三分之二。民口军品配套范围已覆盖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等各个领域,配套能力持续增强,产品结构日趋合理,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打破行业封闭的秘诀何在?刘捷代表告诉记者,“打破原有的桎梏,须从内部产生动力,从外部加以引导。”
刘捷代表指出,通过体制改革,将军工企业推向市场,在市场中充分发挥自身技术、成果、人才、装备等方面的优势,以市场压力激发经营生产活力,促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同时,努力解决“民参军”准入门槛过高、程序繁杂、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鼓励和引导更多民口单位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四川省力争2017年新增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民口企业50家以上。”刘捷说。
打开大门
畅通双向转化通道
“我们不单要拆掉院墙,还要打开大门。”李贤玉代表表示,现在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界限日趋模糊,严格区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生产任务,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制约着各自的发展。的确,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智能家居,军工技术应用于国民经济多个领域,“神兵利器”就在每个人身边。
李贤玉代表预测,以战略新兴产业为首的高科技领域将成为新一轮“军转民”的热点。“军工企业作为军用技术的研发单位,其掌握的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民品领域,其转化为民用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加快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和渠道,构建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对于如何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李贤玉代表建议,逐步探索由大型军工企业牵头建立军品集合群,带动中小型民营企业加入参与军工科研中,******程度******市场。她特别强调,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对出现问题的企业,坚决淘汰,促使民营企业提高自身产品水平。
******隔阂
提升资源共享水平
除了行业封闭、转化通道不畅之外,军民资源共享水平不高,也是阻碍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一块“拦路石”。在一些大型的科学测试仪器、试验验证设施、重大生产设备上,存在军民“重复引进、重复建设、利用率不高”问题;在科技投入上,军口、民口也存在“重复立项、重复投入”现象。
刘捷分析认为,三方面原因阻碍了军民资源共享。一是顶层设计不完善,对军民内部资源配置缺乏统筹考虑;二是军民自成体系,信息的不对称造成资源浪费;三是军民各自独立的标准体系。
“我们的思路主要是,建立军民科技成果、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交流融合机制,促进资源在军民两个领域的合理配置,提升运行质量。”刘捷说。
对此,李贤玉建议,搭建对接平台,******信息隔阂,将军品技术需求、产品需求等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发布,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制定统一的军民两用技术标准,建立国家标准、军用标准、行业标准协调互补的标准体系。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是实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今年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将会迈出怎样的步伐,令人期待。(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付朝欢 中国国防报记者 徐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