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技术领域发展成就之七:东北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成效初显
来源:国家发改委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东北振兴的决策部署,打造东北地区竞争新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6年启动《东北地区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专项支持东北地区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东北地区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成为稳定地区经济、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为新一轮东北振兴提供了强劲动力。
一、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新动能新引擎加快形成
东北四省区按照《行动计划》的要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集群,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扎实开展“互联网+”和新兴产业惠民试点示范。经过一年半的培育发展,东北地区特色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集群辐射带动作用显著提升。在一些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已经成为转型升级、盘活经济存量的必由之路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例如,本溪市在产业结构转型巨大压力下,依托地处生态屏障区的地理优势,主动选择以生物医药为突破口,通过引进上海医药、沈阳药科大学等行业龙头和高校入驻,对接中德国际合作平台等方式,探索走出了从“国企独大”到“双园驱动”的转换路径,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拉动本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
二、依托“双创”、“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东北四省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双创、“互联网+”发展,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背景下,涌现出了一批借助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明星企业,他们或通过转化本地科技成果把新产业迅速做大做强,或运用互联网思维等对传统产业进行模式创新和再造,激发了地区经济新活力。比如,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两级政府与哈工大三方共建的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借助哈工大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外溢效应,形成了集技术成果转化和孵化于一体的机器人产业聚集创新平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培养了17家机器人领域的成熟本土企业,推出20多类100余种产品,2016年营业收入达到6.55亿。在其带动下,哈南机器人产业园已集聚了60多家机器人企业,集聚效应和知名度初步显现。又如,辽源市东北袜业抢抓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政策和国内产业转移两大机遇,把“互联网+”和“双创”作为两大核心,对传统袜业生产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打造特色化产业链条,构建了集智能园区、创业孵化、装备制造、公共服务、电子商务于一体的袜业全链条生产平台,聚集各类企业810户,先后吸引2000多名大学生在园区创业就业,直接、间接安置就业3万人。
三、改善政府服务和营商环境,新兴产业发展后劲增强
以实施《行动计划》为契机,东北四省区加强部门协调,强化政策扶持,改善营商环境,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正在逐步改善。在工作机制上,注重“形成合力”。通过实施《行动计划》,四省区普遍建立了跨部门协调机制,以统筹运用国家补助资金为纽带,激发了各级部门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在政策手段上,注重“点面结合”。四省区把实施重点从选项目、下投资扩大到新兴产业各个工作领域,将双创、“互联网+”、新兴产业惠民等工作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有效结合,形成了“点块面网”的工作格局,发挥了政策合力,取得了“1+1>2”实施效果。在营商环境上,注重建设“亲”、“清”政商关系。为优化营商环境,四省区出台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条例,有力地改善了政府服务,规范了政府行为。根据国家信息中心企业监测调查,截至2017年上半年,东北地区发展新兴产业政策环境指数从2015年四季度的119.4上升至127.8,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则从134.6回落至134.2,东北地区在全国各区域板块中逆势上涨,一枝独秀。在体制机制上,注重创新突破。吉林省启动建设了30个中试成果转化基地,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依托中科院长春分院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构建技术转让的市场化制度,服务省内600多户企业。辽宁省针对东北普遍存在的人才缺失问题,推动沈阳市深入实施“盛京人才”战略,制定了11个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形成特色鲜明的“1+X”人才政策体系。黑龙江省与中航科技五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卫星应用和智慧城市建设,孵化出了哈尔滨航天恒星数据系统等一批高技术、高成长企业。
通过《行动计划》的实践,东北各省区厘清了发展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规划了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构建了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关协调机制,通过实施双创、“互联网+”等,四省区探索形成了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和新办法,把发展新兴产业打造成了振兴东北经济的新引擎。